【再次呼籲!市場分流管控才是正道】
傳統市場是民生必需場所,但因應疫情避免市場人潮造成染疫風險,全台各縣市政府包含宜蘭、基隆、新北部分市場、桃園、新竹縣市、苗栗、台中、嘉義、高雄、屏東等,都宣布市場人流管控措施,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單日單數、雙日雙數,分流採買。在幾個疫情較為嚴峻的縣市中,唯獨台北市在傳統市場的管控措施,治標不治本。
目前台北市的市場管控政策:
1. 場內以容留人數2/3為上限,如人潮超過上限,將暫停開放入場
2. 公有零售市場提早收市(下午四點)
3. 呼籲民眾一週採買兩次
4. 設置市集即時影像監視,確認人少再出門
我早上看了市場處目前在五處設置的「市集即時影像監視」,提出幾個問題:
**濱江市場外攤、木新市場外攤、永春市場外攤(又稱虎林市場)、南京公寓市場、福德市場
1⃣ 沒有網路的市民,該怎麼看到這些影像?
市長在每天的防疫記者會上自豪台北通很好用,但完全沒想過數位落差對於沒有網路的市民朋友該如何配合防疫政策?該怎麼知道他要去的市場,現在人潮狀況如何?傳統市場更是有許多長輩,他們的數位能力不比一般市民,長輩們要去哪裡看即時影像?
2⃣ 即時影像沒有燈號警示
市場即時影像完全給民眾自行判斷人潮,但每個人主觀的擁擠程度並不相同,在網站上沒有設置人潮的燈號警示(例如:紅燈為擁擠不宜前往),把群聚的判斷基準丟給市民,實在很不負責任。
3⃣ 攝影鏡頭沒辦法照遍市場全貌
我發現大部分的攝影機都在市場口,但大家如果有去過傳統市場應該知道,入口並不是人潮最多的地方。另外,有的攤販集中區橫跨好幾條巷子,像是濱江外灘除了民族東路410巷外,還擴及到龍江路356巷。在鏡頭上看到市場口人潮較少,但實際上走入市集,可能還是一片擁擠。
市場處坦言,目前在人力的調配上很困難,沒辦法每個市場、攤販集中場都有人員在出入口管制。我也曾詢問,市場處是否有向勞動局開出需求,安心即時上工應該也可解決一部份的人力問題,但由於疫情關係,就業服務處表示現階段幾乎招不到人。
市長您只須在記者會上花三分鐘時間,向市民宣布台北市所有市場、攤販集中場進行身分證尾數分流,絕對比花時間建置即時影像,但卻又毫無效果,來得快速又好懂。
此外,市場處應該要動用預備金或是運用這次北市開設的covid-19民間賑災捐款,補助給各傳統市場自治會,讓自治會添購防疫用品並在入口處管制人流,並配合目前在各攤販集中場已有的警力進行宣導,這才是正道。
台北市政府,請不要再ㄍ一ㄥ了。速速實施市場分流!